金陵冬夜
林古度〔清代〕
老来贫困实堪嗟,寒气偏归我一家。
无被夜眠牵破絮,浑如孤鹤入芦花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年老时很穷,真是可悲,为什么夜里我睡在破烂的床上,冷空气如此之多?
我没有被子只能依偎在破棉花套中,简直像一只孤独的鹤在芦苇丛中。
注释
堪嗟:可叹。
破絮:破棉花套。
浑如:简直像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巨才选.《诗词曲赋文》集清诗三百首:山西人民出版社,1994.10:1
赏析
“老来贫困实堪嗟”,说是“实可哀叹”,实际上哀叹的意味不足,嘲弄的色彩极浓。“寒气偏归我一家”,上天如此不公平,已于自怨自艾中,透出自我嘲讽之情,随后又推出一个形象鲜明,让人啼笑皆非的比喻:“无被夜眠牵破絮,浑如孤鹤入芦花。”诗人晚年独处犹如“孤鹤”,破絮灿然如“芦花”,老人拥破絮独卧,简直“浑如孤鹤入芦花”。可谓酸甜苦辣咸,五味俱全了。
显然,此诗的最大特点在于:谐趣。谐趣是人类最普遍的美感活动,因此也最富社会性。《文心雕龙》:“谐隐”篇释“谐”:“谐之言皆也,辞浅会俗,皆悦笑也”,即是着重谐的社会性。俗俚之人喜欢“谐”,高雅之士也不能与“谐”完全绝缘,所以,诗
简析
《金陵冬夜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首句只概说老来受贫的生活,实在令人悲叹;次句归到自身,也点了“冬夜”之题;三句写其困苦惨状,不免令人读来不快,却也仅限于悲苦;末句中想象之丰富、诗思之新颖、自恃之清高及盎然谐趣,都一齐体现出来。全诗大有谐趣,引人感奋无穷,使坚贞的气节、乐观的精神、沉痛的感情,诙谐的态度达到完美的统一。
创作背景
《清诗记事》载:林古度“晚岁卜居金陵珍珠桥南陋巷中,贫甚,暑无蚊帱,冬卧败絮中”。据此,可以推断此诗是诗人晚年作品,亦是其晚年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张秉成,萧哲庵主编.清诗鉴赏辞典:重庆出版社,1992年12月:2-3
林古度
林古度(1580年~1666年)明末清初著名诗人。字茂之,号那子,别号乳山道士,福建福清人。诗文名重一时,但不求仕进,游学金陵,与曹学佺、王士桢友好。明亡,以遗民自居,时人称为“东南硕魁”。晚年穷困,双目失明,享寿八十七而卒。 13篇诗文 4条名句
玉漏迟三首·其二
项鸿祚〔清代〕
病多欢意浅,空篝素被,伴人凄惋。巷曲谁家,彻夜锦堂高宴。一片氍毹月冷,料灯影、衣香烘软。嫌漏短,漏长却在,者边庭院!
沈郎瘦已经年,更懒拂冰丝,赋情难遣。总是无眠,听到笛慷箫倦。咫尺银屏笑语,早檐角、惊鸟啼乱。残梦远,声声晓钟敲断。
感旧四首·其三
黄景仁〔清代〕
遮莫临行念我频,竹枝留涴泪痕新。
多缘刺史无坚约,岂视萧郎作路人。
望里彩云疑冉冉,愁边春水故粼粼。
珊瑚百尺珠千斛,难换罗敷未嫁身。
咏雪
郑燮〔清代〕
一片两片三四片,五六七八九十片。
千片万片无数片,飞入梅花都不见。